山东滨海化工商务有限公司

首页 >> 市场动态 >> 农副信息农副信息

菜农青黄不接成华人菜园面临的普遍问题

2013年11月22日 08:46

“悉尼菜市场很多蔬菜品种都是广东菜农引进的。中国菜近年越来越受欢迎,华人不用说,即使是洋人,我敢说,他们每星期的晚餐最少会吃一顿中国菜。”

——67岁的菜农钟荣如是说。

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华人菜园有约300个,供应新南威尔士州90%以上的中国菜。但现年67岁的钟荣直言,菜农青黄不接是现今华人菜园面临的普遍问题。钟荣希望有更多来自中国的青壮年补充到华人菜农的队伍。

上世纪50年代末,11岁的钟荣以学生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,边读书边打工。钟荣先在餐馆、杂货铺打杂,后来又去白人的农场种菜。渐渐地,钟荣发现,种菜虽然工作时间长,日晒雨淋,付出的体力也大,但只要肯吃苦,就能取得起码平均水平的收入,而且收入比较稳定。上世纪80年代开始,钟荣开始租地种菜,其后渐渐开始购买菜地,成为农场主。

除了吃苦,创新也是华人菜农的成功法宝。钟荣回忆,自己来到澳大利亚初期,当地只有花椰菜、胡萝卜、洋葱等欧洲人常吃的蔬菜品种,根本没有中国的白菜、菜心等,而且本地人也不爱吃中国菜。今天,在悉尼市区的一个菜市场,人们看到,西洋菜、小白菜、芥菜、上海青、姜葱蒜……卖菜档口的蔬菜品种琳琅满目,与广州任何一个菜市无异,这些中国菜,全部来自悉尼郊区的华人菜园。“这些品种都是广东菜农引进的。”钟荣得意地说。

对于华人种菜这段历史,曾在澳大利亚政府担任华人文化遗产保护专员的赵何膺十分清楚。赵何膺介绍,淘金是澳大利亚两百多年历史中很重要的篇章,19世纪中叶,华人经历千辛万苦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淘金,一些人发达了,更多人未能如愿以偿。回乡之路遥不可及,为谋生计,一些广东籍华人则干起了老本行,在当地开荒种菜,由此掀开了广东菜农在澳大利亚种菜百年史的第一页。

近10年来,钟荣和其他菜农都深深感受到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,土地、农药、人工,所有的成本都在上涨。市场上,一般中国菜的价格每斤介乎2澳元到3澳元之间,钟荣说,这个价格和10年前差不太多。

但相比成本压力,更让钟荣心焦的是“后继无人”。钟荣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澳大利亚出生,两个儿子目前经营着钟荣创办的蔬菜批发公司,没有种过一天地,他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菜农。

等到自己老得种不动了,菜园怎么办?“到时再作打算吧!”面对这个问题,钟先生苦笑着“回避”。华人菜农这个职业会否像淘金工人一样渐渐成为历史?这或许只能留待时间来回答。